TALENT THEORY / 才人说

中国专业猎头合伙人孵化平台!中国猎头行业品质标准建设者!

吴培冠:我看人才的德和才

1 

 

应好友江平之约,要我对“人才”谈些看法,体裁不限,字数随意。水平时间所限,没法成体系地谈,只能结合自己日常所想所思,以及工作中的亲历所见所闻,说到哪算哪。

这里所谈的人才,是对应企业来说的人才,不同的用人主体,对人才的要求不会完全一样。对于企业来说,什么样的人是人才?或者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?还有一个问题,人才的标准会否因时空的不同而变化?

 

2

 当问到企业想招揽什么样的人时,经常会听到“德才兼备”。何谓“德”,答案会因人而异。我认为可以借鉴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对人格的三层分类法来理解“德”。奥尔波特用了“首要”、“核心”和“次要”来形容及区分特质的重要性。首要特质是最能代表一个人特点的人格特质;核心特质是几个彼此相联系的重要特质,它们构成一个人的独特人格;次要特质则是不太重要的特质,往往只有在特殊情景下才表现出来,更多的是修饰和点缀作用。

 

3

 “德”和时空一定有关联,但是“首要”和“核心”的“德”更加天长地久及放之四海而皆准。我认为善良、正直、诚实、感恩等就属于此类“德”。一个人正直善良诚实,做事情就会有底线意识,就会有同理心,懂得设身处地,能够和各种各样的同事相处,而且容易赢得他人的信赖和信任。而感恩,则有助于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,对行为的结果有不失偏颇的归因。曾经参与面试一位候选人,当笔试和第一轮面试结束后和她面谈时,问她如果没被录用时会有什么想法。她的回答深深地打动了我。她说“如果没被录用当然会有遗憾,但我已经很知足了,我这辈子感到最自豪的事情就是这次应聘能进入第二轮。因为另外三十个候选人的学历都比我的亮眼,他们都是毕业于211大学,而且大部分是985大学,而我的学校只是非211大学。这虽然说明我自己也有实力,但更重要的是你们考官很公正”。当进一步问她如果被录用后会怎么做时,她说“做牛做马都应该啦,否则怎么对得起你们和那些被淘汰的候选人,他们那么优秀。如果我不好好工作,真的很对不起他们,因为我拿走了他们的机会。”从她的回答中,可以推断出她的善良和感恩之心,因此我极力建议录用她。至今10多年过去,她的表现确实很优秀。

 

  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企业,也不管现在是否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,我认为以上几个核心的“德”都合乎企业的需要。

 

4

 至于“才”,这里理解为能力。能力有现成的,已经具备的。包括所掌握的理论、知识、技能技术、经验等等,通常体现在各种证书或实际的工作表现上。能力也包括潜能,即获取所需知识技能等等的基础。这个基础里面,重要的是心智模式,一是自知之明,这是情商里面的一个重要维度;二是对环境敏感。一个人必须知道自己的特点、优点和缺点在哪,这样才会主动去扬长避短、补强堵漏。对于企业来说,这样的员工成长空间大,适应能力强,可以胜任不同的工作岗位,并且善于和同事合作共事。其次是对环境敏感,或者说是对变化敏感。在当今这种技术、社会等瞬息万变的时代,如果对环境不敏感,很容易丧失能力甚至被淘汰。对环境敏感的人,洞察未来的发展趋势,知道未来的环境里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,因此他们懂得未雨绸缪,不断充电蓄能。拥有这样的员工,是企业基业长青的保障。

 

5

 举两个对环境不敏感的例子。在帮助某一大型企业集团面试管理层的应聘者时,一位在广州工作求学多年的中年男士,用一口浓重的乡音回答考官的问题,几位考官只能半猜半蒙他说的是什么。这位应聘者对语言在工作中的作用不敏感,也许他的知识很丰富,但是一个部门的管理者如果语言都不通,如何去和同事或客户沟通呢?最终他被淘汰了,不善于学习是评委们给出的其中一个理由。

 前一段时间在贵州调研时,也遇到一位20多岁的政府职员,他大学毕业已经三年了,和我们交谈时,首先声明自己的普通话不好,坚持用贵州方言和我们交谈,而我们费尽精力也最多听懂一半,只好请人翻译。他一位40多岁的同事也责怪他说我年纪比你大那么多都会讲普通话,而你却这么差。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位年轻人不学普通话,是认为难学?还是认为在当地工作用方言就够了。这位年轻人的心智模型如果不改变,将来发展的空间会受很大限制。


6

除此之外,我经常和学生说用人单位需要四种能力。概况起来是“听、说、读、写”。

 

听,是情商里社会能力的重要成分。上司对你的指令、指导或关心,你要用心听,要听得懂,哪怕上司是在暴怒中向你传递信息,只有听懂了才会做得对。听到赞扬时,不要得意忘形,听到批评或讽刺时,要有“忠言逆耳”或“苦口良药”的心态。多听少讲,是赢取人际资源的重要法宝。

 

   说,指能够把信息准确地传递给他人,在管理学的语言中,就是沟通能力。工作中,沟通占去我们许多时间。沟通的效果如何,往往取决于我们会不会因人因地因时去沟通。上个月我去做扶贫攻坚调研时,一位少数民族地区的县长跟我说:“和农民打交道,说服他搬迁,你必须注意方式方法和把握时机。人家刚和老婆吵完架,你跑去跟人家谈异地搬迁,你能谈得成吗?你要在他高兴的时候,在他喜庆喝酒的时候去谈,这个时候就容易了。”话很朴实,但道理明了。我们的MBA管理沟通课程,也是花大量篇幅教大家如何去说,如何做有效的沟通。

 

   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,每个人都感觉时间不够用。所以,还要懂得通过合适的读,去摄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。比如知道要读什么书、读什么样的期刊杂志,才能真正增长和自己工作相关的知识,而不是把时间都花在微信浓缩的“鸡汤”或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上。

 

写,比较好理解。就是善于归纳,能用中文或英文写出好的报告和材料。大多数的组织都希望自己的员工能说会写。写作的水平往往是组织判断一个员工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准,而毕业于哪里、什么专业、成绩如何等等却退居次要。

 

以上是我对于人才的一些随想,写出来和大家分享,说得不对之处,欢迎拍砖。

 

江平辩才:

当我每一周在写江平辩才时,既是一个安静的阅读时光,又是一个走进文章深度思考的历程。所以我自定义为这是我最好的学习方式和休息方式,这个过程给我带来赏心悦目的观感,不仅有文字的美,更有思想的韵。关键是在阅读每一个大家的思想中,我无时不刻在捕捉文字背后的灵魂,给我带来的充实和厚重,这是愉悦而心跳的。

 

我一向认为我是有学习能力的。但今天我深读了中山大学国际商学院培冠教授的这篇文章后,我才发现了我的浅薄和无知,原来我是一个学习能力急需提高的人。

 

单从行文来看,培冠教授文风自然清新,娓娓道来,丝丝相扣,不教育不说理,但却走进你心里,而他的观点和逻辑却跳跃在他的每一个文字中,简单而空灵,让你读得进听得懂悟得出。

 

这是关于德才阐述最为明了的一篇文章。

 

我们大家都在谈德。我们每个人也在关注一个人的德性和道德感。德究竟是什么?培冠教授总结出德的核心要义是,善良、正直、诚实、感恩。这个对德的核心维度的总结和理解我是高度认同的。其实我们可以再精炼一下,德的基础在善。人唯善,心方正,思方直,意方诚。善一定是从内心的缘起,而不仅仅是外表做几件善事。心善则天高地阔,心善则目光柔和,心善则看万物而善。

 

德的外显在敬畏和感恩。我听到人讲他是天不怕地不怕的,这样的人要不就是特别无知的人,要不就是没有原则的人。不懂得敬畏之人是没办法一起共事和相处的,因为危险和灾难随时就会发生。而感恩一定是一个人从心底善意的体现,对别人付出和帮助的尊重。

 

有德的人,是有底线的,人有底线就有敬畏之心;有德的人,是懂感恩的,人懂感恩就是忠诚之人。

 

德其实最终是一个让别人愿意接受你和你相处的根和源。

 

培冠教授对才的一个非常核心的理解是“听说读写”的能力。这四个字所展现的一是学习力一是有效沟通力。我发现这个能力恰恰是很多职场中的人非常缺失的关键能力。

 

什么是听?听什么?听别人讲话一要听音,二要会意,三要悟理。什么意思?他在讲什么?他为什么要和你讲?他是怎么讲的?他讲了哪些东西?他还有哪些东西没讲?所以,你不但要听出他讲的重点,还要听出他没讲的重点,你不但要听出他的需求,你还得分辩出哪些是他真实的需求,哪些是他需求的表象。

 

说。怎么说?和谁说?为什么说?如何说?什么时间说?在什么场合说?说了后结果怎么样?

 

其实对一个人来说,真正能把听和说的能力提升了,这个人的社交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极大程度的改善。这个社会也会更加的和谐。

 

往往回到最本质的点,其实就是最简单的点。比如听话和说话。

 

能听会说,大道至简。

 

 

下期剧透:

赵琛徽:VUCA时代人才管理的挑战与创新